王安石最得意的一首诗,其中一字极为出“色”,被人夸赞千年
每天诗词故事 记得关注长风
王安石,字介甫,号半山,抚州临川人 ,是北宋时期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改革家。
虽然从古至今,有很多人对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多有挑剔,但是对他的文学尤其是在诗词创作成就上莫不由衷折服。
王安石是当时最出名的文学家之一,在散文方面,他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其词写物咏怀吊古,意境空阔苍茫,形象淡远纯朴。
尤其在诗方面成就更高,他“学杜得其瘦硬”,擅长于说理与修辞,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,世称“王荆公体”。
在这个春回大地之际,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王安石笔下的一首关于春天的好诗,它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宋诗名篇。
诗名《泊船瓜洲》。
泊船瓜洲
京口瓜洲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。
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
熙宁三年,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副宰相,主持变法。
王安石意气风发,积极推行新法,进行改革。
可世事不遂人愿,王安石改革遭到大地主、大官僚等利益集团的坚决反对。
改革阻力太大,宋神宗没有魄力,只能将王安石罢了相,改任他为江宁(今南京)知府。
宋神宗熙宁八年(1075年)二月,宋神宗再次启用王安石为相,让他回京继续主持变法事宜。
王安石得到消息很快就坐船启程,准备再一次投入到变法中,路过于瓜洲时船靠码头。
他站在船头上,极目远望钟山,但见青山隐隐,江水滔滔,春风绿野,皓月当空,不禁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千古名作。
瓜洲在长江北岸,和长江南岸的京口(今江苏镇江)隔江相望。
当时王安石在南京是住钟山 (今南京紫金山),所以诗的前二句“京口瓜洲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”就很好理解了。
京口和瓜洲中间只有一水相隔,这一水便是长江。诗人站在瓜洲渡头,顺着江水向南望去,故乡钟山被数重山相阻隔。
这里的无论是“一水间”还是“只”字,都表示舟行速度之快,此时自己和家乡并不遥远。
但就是这近在咫尺的家乡,眼下还是被“数重山”挡住了而无法看到,心中肯定还是有所遗憾,因此诗人接下来的视线从看山转向了江岸。
春风又绿江南岸
只见在二月春风的吹拂下,大地回春,江南又一次成为了绿色的世界。
他很留恋自己的家乡,他畅想着这次变法能够成功,自己也能够功成身退,再次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,所以下一句“明月何时照我还”脱口而出。
但后两句我们明显能够感受到作者心情的变化,特别是最后一句对明月充塞哀叹之气,这里我们就要结合写作背景来解读了。
王安石再次被启用为相主持变法时,他心中的喜悦与矛盾的情感是同时存在的。
一方面王安石为自己能够重新当上宰相,感到高兴。
另一方面他对于朝堂上的政治斗争非常清楚,对于这次重新入京拜相又产生了顾虑,再加上罢相的这段期间在那秀丽钟山、恬静山林中的隐士生活让他非常留恋。
他此时想的是尽快实现自己变法图强的抱负,再学习前贤古人,做一个在家乡退隐山林的老人。
但春风归来容易,这种梦想又何时才能实现呢?所以才会有这种矛盾心情的出现,也写就了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”这种传唱千古的名句。
其实这个千古名句也是经过王安石多次斟酌、反复修改而来,因为第三句一开始并不是使用“绿”字,而是“到”字。
但王安石觉得“春风又到江南岸”的“到”字太死板,并不能看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,非常缺乏诗意,于是他又提笔把“到”字改为“过”字。
但他仔细一想,“过”字虽比“到”字生动一些,但仍嫌不足,几番思考下来,他又将“过”改为“入”字。
你以为结束了吗?并没有。
“入”字他又觉得不妥当,于是这样圈了又改,改了又圈,改了“渡”、“来”、“赴”、“拂”、“吹”、“满”等
十几个字,到最后,才改成了“绿”字。
一个“绿”字用得真好,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形象起来,使全诗大为生色,更让整首诗都活了。
“绿”字使动用法,形容词用作动词,精准、贴切、生动、传神,极具想象力和感情色彩,仿佛眼前出现一幅江南渐绿的动态画作,表现出春风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生机盎然、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另外“绿”字代表的是勃勃生机,是无限希望,这里“又绿”又对应此时王安石再次启用为相的社会背景,是变法的新征程。
王安石这首诗写景形象鲜明,抒情感情饱满,用词用字非常精炼,特别是其中一个“绿”字用得极为出色,堪称完美,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。
END
图片来源于网络
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